本文作者:qweasd

北极冰芯保护环境,北极冰芯中发现塑料微颗粒

qweasd 06-04 38
北极冰芯保护环境,北极冰芯中发现塑料微颗粒摘要: RNA病毒血清,在-20℃冻存了两年,病毒RNA还能提取出来吗?北极之前的温度?历史上的气候有没有比现在热的时候?如果有,那时候北极的冰为什么没有融化?南极地下温度?高原上的山为什...
  1. RNA病毒血清,在-20℃冻存了两年,病毒RNA还能提取出来吗?
  2. 北极之前的温度?
  3. 历史上的气候有没有比现在热的时候?如果有,那时候北极的冰为什么没有融化?
  4. 南极地下温度?
  5. 高原上的山为什么常年有雪?

RNA病毒血清,在-20℃冻存了两年,***RNA还能提取出来吗?

只要保存方法适当,***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存活很长时间,我读硕士的时候实验室研究就是禽流感***,保存在-20℃冰箱里的***可以保持活性好几年,甚至曾经有过一份冻存了近10年的病鸡肺脏样品,在解冻后里面的***仍然保持有活性。如果是在-70℃的环境下,***能保存的时间更长,如果使用液氮(-200℃左右),那么几乎可以做到对大部分***的永久保存。

其实***不仅能在实验室的低温条件下长时间保存,在自然界中也是如此,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除了海平面升高之外,就是数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年前的原始***随着冰川融化被释放出来,而这些***有可能对人类是致命的,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科学家在格陵兰岛、南极北极甚至是青藏高原的深层冰川冰芯中都发现了尚未探明的***颗粒。

***之所以能耐受低温和它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的结构非常简单,外面是一层由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保护功能的衣壳(Capsid),有些***衣壳表面还有一层由多糖、脂类和蛋白质构成的包膜(envelope),这些保护性结构的内部就是***的基因组,DNA或是RNA。

北极冰芯保护环境,北极冰芯中发现塑料微颗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A.无包膜***;B.具包膜***。①衣壳,②核酸,③壳粒,④核衣壳,⑤***体,⑥外套膜,⑦刺突蛋白

***的结构和其他生物结构最大的差异就是它没有细胞结构!其他生物如细菌、藻类、真菌、动植物,其最小生命单元都是细胞,而***只有保护性的外壳和遗传物质。

北极之前的温度?

北极历史上的温度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冰芯数据显示,在过去的数千年中,北极的温度波动相对较小。然而,在近几十年中,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北极地区的气温也在升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极地区的温度持续增加,海冰的面积和厚度也在不断减少,这对于北极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极冰芯保护环境,北极冰芯中发现塑料微颗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北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的责任

北极之前相对稳定的气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地球的自然气候循环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根据气象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间北极地区的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这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表现。尤其在过去十年,北极地区气温的上升速度比其他地区都要快。北极的升温将加速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气候的不稳定将对环境、经济社会系统都带来重大影响。

北极各地区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40℃至0℃之间,冬季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可低至-50℃以下。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0℃至10℃之间,某些地区夏季最高温度可达30℃以上

北极冰芯保护环境,北极冰芯中发现塑料微颗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上的气候有没有比现在热的时候?如果有,那时候北极的冰为什么没有融化?

有,比如隋朝和唐初,历史上大发展时期都是比较热的时候,但是那时候因为没有人去过北极所以冰盖大小没有记录,但是从冰芯样品看,没有全部融化,只是融化的多了一些而已,随后寒冷期又冻上了。这个热只是相对概念,不是绝对的,所以无法融化北极的冰。比如现在说全球变暖,其实很扯淡,不过就是一个温暖期,所以这时候发展很快,要不了多少年,我们这一代很快就能看到,冰河期再来,那又会变得非常寒冷,不过也就是一段时期,随后必然又是温暖期,南北极的冰不可能全部融化。

南极地下温度?

南极冰下4800米出现磁异常!温度近20℃,存在生命活动的迹象。

众所周知,如今地球磁北极早已从加拿大北部转移至西伯利亚,而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中国方向移动。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意外发现南极地下数千米的冰层下同样出现了“磁异常”,在数千平方公里面积的区域内地球磁场强度陡然升高,这究竟是福是祸?

在南极洲辽阔的冰川下隐藏着140多个冰下湖,沃斯托克湖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冰下湖。沃斯托克湖面积达14000平方千米,被封存在冰盖之下约4000米处。由于其浑然天成的环境,冰下湖可能在千百万年中未曾发生变化。而最新的“南极磁异常”就是在沃斯托克湖地区冰面以下4800米处发现的。

科研人员通过地表热扫描确定湖中水温范围为10~18摄氏度,清楚地表明地下热源的存在。由于热水融化了湖面上方的覆冰,整个湖被数千英尺高的倾斜的穹顶所覆盖。科学家钻取的冰芯样本显示,穹顶下方清澈的冰湖水中存在微生物、水、热、呼吸气体和生命活动,是生物过程的典型特征。

高原上的山为什么常年有雪?

对流层顶以下的大气标准大气压下,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高原的山不用太高就可以达到拔海几千米,由于高空风的作用,高空水汽附着在山上,低温作用下行成“雪山”。很多“雪山”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下雪堆积而成的,这就如我们在黄山或泰山上经常会有在“雾”里行走是一个道理。如果您有兴趣,可以单独聊高空大气压力与温度分布,这个用曲线图可以很简洁的解释清楚。

高原上的山为什么常年有雪?

首先,小编提一下质疑,不论平地上的山峰,还是高原上的山峰,只要超过雪线的位置,就会有冰雪,毋庸置疑。在高原上,即使海拔高度超不过雪线的分界点,山峰上也不会有冰雪的。

世界上高原,上峰众多。比如我国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超过7350米,的山峰有110多座,不用多想,每个上峰上肯定会有积雪。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地处热带,平均海拔300-1500米之间。劳伦琴低高原位于北美洲大陆东北部,五大湖-圣劳伦斯河以北,将近500万平方公里左右,海拔200-450米,试想位于劳伦琴低高原上的山脉,如果达不到当地雪线分界点,上山会有冰雪吗?答案是肯定不会有。

山峰顶上有没有冰雪覆盖,是要有条件的。地理上讲在对流层,距离地面10到12公里的高度,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这是有根据的。不管纬度高低 ,这是因为山愈高,空气愈稀薄,太阳照射来的热量容易散失,到了一定高度,气温就会降到摄氏0 度以下,冰雪终年不化,处于这个高度的界线,叫做雪线。愈是靠近两极,雪线的位置愈低,因为当地的气温本来就比较冷;而在低纬度的热带,雪线的位置就高许多,在山顶上堆满冰雪以后,阳光照射到这里,由于冰雪表面反射阳光的作用强,一般能够反射50%以上的光热,大部分的热量反射掉了,使这里气温降低 ,冰雪不易融化。所以在那些高度超过雪线的山顶上,终年积雪,有永久性冰川覆盖。像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美洲巨人”阿空加瓜山;大洋洲的查亚峰;北美洲阿拉斯加山脉的麦金利山;欧洲高加索山脉的厄尔布鲁士山;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等,这些山脉都是常年山顶积雪,随纬度的升高,雪线垂直下降。比如珠穆朗玛峰的雪线,北坡大约6000米左右,南坡约为5500米。而厄尔普鲁士山的雪线,北坡在海拔3200米,南坡则在3500米。更有甚者,北美洲的麦金利山雪线,海拔仅1830米。但这些山峰不一定都在高原之上,有的也在平原,但是山顶也是常年积雪。因此,上峰有无冰雪覆盖,一是看温度,二是气候,三是看纬度,四是看山峰高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明白了吗?有何意见或建议请提出,谢谢。

能不能保持常年有雪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气温的高低是由空气中所含的热量来决定的,其主要来源于地球表面。而地球表面的热量则主要来自于太阳的辐射,太阳的辐射到达地球后,其中的大部分热量都会被地球表面吸收。地球表面吸收了热量后温度就会升高,然后再通过长波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传递给空气。

空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热量是很少的,据测算太阳直接辐射只能使空气的温度升高千分之二左右。因此,离地表越近的空气,获得地表的热量就越多,其温度相对来说就越高,反之随着海拔的增加,空气从地表获得的热量也会相应的减少,数据表明海拔每增加1000米,空气的温度就会降低大约6摄氏度。

另外,离地表越高,空气也会变得越稀薄,空气少了,单位体积的空气中蕴含的热量也就少了,这也是气温下降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比较高的山在地形上没有屏障,所以在高山的空气流动会比海拔低的地方更迅速,使得热量扩散得很快,更容易降温。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个高度是相对的,它不是根据海平面来计算的,而是根据相对于所处地的地表而言的,例如海拔3700多米的富士山,它相对于地表高度有3000米以上,山顶和山脚的温度差了将近20度。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就是4000米,在青藏高原一座海拔5000米的山峰与地表也只差了1000米,其山顶与山脚的温差也就只有几度。

高原上的山为什么常年有雪?

这个问题真的问得好,曾经记得小时候上地理课,就被这部分内容深深吸引,而随着这些年我这个自驾游地理控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覆地自驾行,面对众多的高山冰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

我们见到高原山上的不是雪,是冰川。

我们自驾车到过青藏高原的都大概知道,高原上四季并不分明,我个人认为在青藏高原上基本只有冷暖两季,而所谓的暖季时间极短 ,在极高的海拔地区即使在夏季气温也极低,常年平均气温在0度左右。去年(18年)八月份,本人自驾车在阿里翻越阿依拉日居山垭口(近5200米海拔)时就遇到雨夹雪的天气。因此,极低温度是常年积雪的条件之一。而能在常年保持低温的另一个条件是高海拔,我们在读地理课的时候,就了解到一个基本常识: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度。以青藏高原为例,处于中低纬度,青藏高原的雪线应该在5500米海拔左右。因此我们无论什么季节到青藏高原,都会见到山上有雪,但其实那是雪经过漫长时间积累发育而成的冰川。

这就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冰川的形成。(下图为小编去年八月份登上日弄巴冰舌图所处海拔5300米)

高原冰川的形成

冰川分为两大类:大陆冰盖(分布南北极、格陵兰岛);山岳冰川。这里主要阐述山岳冰川,因为对于很多小伙伴来说,山岳冰川是相对容易接触到的,头条里很多西藏自驾游的朋友相信都体验过了。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岳冰川分布区,受大气环流及印度洋,西太平洋气流影响,每年六七八月,青藏高原上降雨、雪相当充沛,这为高海拔山脉冰川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降水成冰及降雪经漫长的岁月积聚重力压缩,在这些高海拔的地区大量存在,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流动,切削山体,所以我们见到很多的雪山都是峭壁危崖非常壮观的,冰川侵蚀又造成山峰间形成冰蚀谷,谷下成冰碛湖。(下图40冰川)

说到这里,冰川学家曾有一个争议:就是认为青藏高原上曾经是象南极洲一样是覆盖冰帽,据说证据之一就是位于双湖县的普若岗日冰川。但学术界普遍不认可这结论。而普若岗日冰川是冰盖型冰川,除南北极外大陆最大的冰原区。下图亲临算普若岗日冰川

冰川是埋藏青藏高原气候地质演变DNA的载体

2018年八月,小编自驾车到达位于然乌与察隅界山的日弄巴冰川探险(见本人之前头条视频),在攀登该冰川时发现,有关部门设置了不少的监测仪器在冰川上,而据查阅相关资料显示,中科院曾在此冰川上***集[_a***_]冰体内的“冰芯”信息(古空气、冰亏层分布等)用以科学研究,分析相关地区的气候、地质演变过程。所以小编斗胆说冰川是地质气候DNA的载体。(下图日弄巴冰川。由于溶化冰亏层下露出幽蓝的冰体)

总结

问题答到这里,我不知道对提问者是否有作用,但这些阐述是小编这些年来多次自驾车进青藏高原对冰川的认识看法,至于正确与否,还敬请各位大神多多发表意见,小编将不胜感激。@远影观世界 @Jeep中国站 @中国国家地理 @元宝爸爸爱旅行 @开着吉普去探险 @辛花路放4455 @地理纵横 @地理大叔 @老老王谈摄影 @君度2025 @超哥爱旅行 @zhouhh绿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极冰芯保护环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极冰芯保护环境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15:40[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singhua-md.com/post/58366.html发布于 06-04

阅读
分享